对联的来源是什么

对联最先起源于桃符,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周朝时期,人们便把写有"神荼"、"郁垒"名字的桃符悬挂在门上,以去除厉鬼。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后蜀主孟昶也亲自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明代时期,民间对对子的习俗开始流行,对联的名字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到了今天,在春节这天贴春联也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生活百科

对联的特点有哪些

2023-7-3 18:36:51

生活百科

对联具有什么特点

2023-7-3 18:36:56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