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

古代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

子时(23时至01时);

丑时(01时至03时);

寅时(03时至05时);

卯时(05时至07时);

辰时(07时至09时);

巳时(09时至11时);

午时(11时至13时);

未时(13时至15时);

申时(15时至17时);

酉时(17时至19时);

戌时(19时至21时);

亥时(21时至23时)。

时辰是中国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宋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生活百科

一妻多夫制的国家有哪些

2022-3-20 9:30:19

生活百科

让步状语从句

2022-3-20 9:30:28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