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高菊磵的《清明》诗就描述了宋人清明上坟的情形: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正是人们踏青春游的好时候。所以清明节既是家家上坟、人人扫墓之日,同时又是生者相聚、亲友相会之时。在节日的各项活动中,饮酒是不受限制的。宫中、江畔、花前、月下,处处都有人饮酒。人们除了在“江头吃饮、践踏青草”外,还在“芳树之下,园圃之内,罗列杯盘,互相酬劝”,甚至日暮之时“墦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此时的酒,是悼念的酒、祭奠的酒、思念的酒。人们之所以如此饮酒,一是因为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天,食用过多的凉食后需要用酒来增加热量,二是要借酒来平缓对古人、亲人悼念时的哀愁。
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之所以一直传诵至今,就是因为它真实地描绘了阴雨连绵中那使人愁肠欲断、清冷欲绝的场景。诗中虽未直接写饮酒,但人们寻找酒家的目的,不也正是要借酒浇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