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上元初年是它的第一次亮相,《茶经》中只用简单的一句话提到了白茶:“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大观元年(1107),在这一年,白茶成为了流行的茶,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白毫银针诞生,是选用福鼎用本地菜茶茶树的壮芽为原料制成。
咸丰六年(1857年)
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的出现,为白茶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光绪十二年(1885年)
光绪十二年,福鼎茶人开始改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的壮芽为原料加工“白毫银针”(大白)。
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芽壮、毫显、香多的特点被发掘。
1891年
1891年,用大白茶、大毫茶制作的白毫银针开始外销
1910年左右
福鼎有白琳工夫红茶出口,白茶常被茶商用于在撒于红茶的表面上装箱出口。
这时候的白茶,身价不如清朝时。
1912年-1916年
白茶的对外销售火热,逐渐打开了海外市场。但好景不长,且销量一落千丈。
直至1934年起白茶产销才开始逐渐好转。
1922年
白牡丹在1922年以前创制于建阳水吉。
1922年以后,政和县开始产制白牡丹,成为白牡丹主产区。
1962年
到1962年,由于福建白茶外销市场的需要,福鼎开始加工白茶。
1965年
1965年,茶农们为了战胜自然灾害,能够在阴雨天气也制作白茶,大胆地试用加温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取得成功。
2000年以后
2006年,福鼎白茶作为“奥运五环茶”的底色,与同时被选种的云南滇红、云南普洱一道分别作为红、黄、蓝、绿、黑、白中国传统六大茶类的代表,入选“迎奥运五环茶”。
之后,白茶渐渐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