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当发展历史:
守护发展:
泰山石敢当是石敢当的传承与发展,是东岳崇拜与灵石崇拜的结合。
“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后,从最初的镇宅化煞演变出了治病、门神、辟邪、其分布范围也更为广泛,以泰山为中心,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传承价值:
泰山石敢当所表现的“吉祥平安文化”体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创造力,石敢当信仰为中国广大地区和众多民族所认同并远播海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因此它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命力的独特价值。
石敢当在国内外广大地区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精美的石刻和造像,它们不但具有美学价值、艺术价值,而且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在民间口头传承的石敢当神话故事和民间艺人创作的相关戏曲、曲艺,则充分表现了民间文化艺术的创造力。
多种体现:
在闽粤沿海,它与风狮文化相融合,出现了造型多样的“泰山石敢当”,有的在石狮上刻有“泰山石敢当”,有的在文字上搭配北斗七星、狮子衔剑等图案,以镇煞驱邪。
在西南的侗族村落的吊脚楼旁,“泰山石敢当”被刻在青石雕的狮子头上。
台湾民众历来也都把“泰山石敢当”看作平安的象征,称它为无声的保镖,止煞祈福的万能神。
历史渊源:
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先后经历了早期石敢当的萌芽阶段、石敢当的变异阶段和兴盛阶段三个时期。
史书中最早记载石敢当的是西汉《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明代以后,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其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的转变。
特产荣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泰山林场)获得“泰山石敢当习俗”保护单位资格。
民俗现象:
泰山石敢当是远古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俗。山石被神话为人格,是我国流传较久远、影响地域广大的典型民俗现象,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
“石敢当”习俗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以山东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泰山石敢当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
象征意义:
此俗在民间甚为流行,其象征意义是: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祟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镇物民俗文化具有神秘的俗信气息。
文化信仰:
在山东泰安,石敢当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其特有的功能在百姓心目中影响深远。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
据说泰山石敢当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的赞誉,因此泰山石敢当被尊为镇宅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