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绒绣的历史:
上海绒绣,上海市浦东新区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上海绒绣的历史:
绒绣原流行于欧洲。14世纪,德国农民的服装和壁毯上,有根据织物经纬线排列,计算针数绣成的图案。它的原料和工艺与绒绣已十分相似。
16世纪,欧洲出现一种专作刺绣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绒线逐针绣满,便成了绒绣。绣品可用作壁挂、靠垫、椅垫等。
17—19世纪,绒绣在英国盛行。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一位柏林的印刷商人和他的妻子,在英国设计了一种在小方格纸上绘成的彩色图案,制作者可按照图稿数格在网眼布上绣制,技艺简便。当时多用德国美利奴羊的羊毛制成绒线进行绣制,因此人们把绒绣称为柏林绒绣。
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在烟台开设仁德洋行;英美商人在上海开设谦礼洋行、谦泰洋行,组织绒绣来料加工,绒绣由此传入中国。当时的产品是拖鞋和手提包等日用品上的装饰面料,用色比较简单。
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绒绣艺术家刘佩珍等刘氏五姐妹率先用绒绣制作人物肖像。
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绒绣艺术家高婉玉对绒绣的配色等工艺进行了改革,丰富了绒绣艺术的表现力。